下這個標題,我試著給予自己一些信心,一些期許,不在標題的最後打上問號。這是一個目標,要對自己有信心,我可以。

 

對於教養,我很喜歡看看別人怎麼教養孩子,因為,我總是希望從字裡行間,找出蛛絲馬跡,或反覆咀嚼,或偶有省思,調整自己,最主要,是我有擔憂,有害怕,因為我還不曉得要怎麼走的到。

番紅花那裡,我看到她試著不介入孩子的學業,而孩子卻能養成很好的自主管理;從sama家的硯硯和堯堯,我感受到當孩子被自身求知的慾望引導著學習時,學習便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。

我知道主動學習的孩子,先姑且將"分數"放在一旁,是比被動學習的孩子,處在一個較有自信,且較快樂的學習狀態。不錯的分數,是隨之而來的。

可是,面對讓孩子獨立思考,以及主動學習的議題,說真的我還沒有自信,自己是不是能做的到。

我是個面對問題,總是快刀斬亂麻,不喜歡拖泥帶水的個性,遇到問題就要馬上解決。我不時得催眠自己,日後阿妞長大,我應該要試著放緩腳步,不要太急著將自己的想法塞給孩子,給他答案,要讓孩子說說他們的想法,想解決之道,或讓他們自己做決定。

我想這應該有助於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個性。不過,對於主動學習,我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到。

我不曉得自己是不是能抗拒這升學為大的主流,對於孩子的課業,真的能把學到了甚麼看的比考了幾分還重要嗎?

對於分數,我想我還是蠻認同番紅花的(詳見:分數重不重要?(上)分數重不重要?(下))。分數不是不重要,他是一個指標,來衡量孩子吸收多少外,也是孩子對自己學習負責的指標。但指標終究是指標,那背後的意義才是重點。現在的我能認同,但沒把握自己真實面對了,是不是還能如此堅定?會不會一時心急,面對渙散的孩子還是使出了高壓手段?希望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,在聽到同齡的孩子都已經會注音和數數時,是不是又不自覺得心慌了起來?

因為自己亂了分寸,最後孩子對於因興趣/樂趣而主動學習越來越遠?

而很多理念,跟台灣的教育環境格格不入,無法落實時,這些母親又是如何調整自己,也幫助孩子調整,努力去找到身處在大環境中,自己和孩子都還算舒適的位置?如果是我,會不會就成為無奈投降的一員?

當孩子踏入學校,成績和排名還有那些寫也寫不完的作業和考卷,在扼殺著孩子學習的樂趣,身為母親的我,要怎麼堅持自己的想法,維持住孩子好不容易發芽的求知慾,讓種子順利成長茁壯,成為孩子無法動搖的一部分?

今天在親子天下的網站上,看到了作者陳之華的幾篇文章。我還是沒有自信自己能當一個引導孩子獨立思考,和樂於自發學習的母親,但希望能寫下這篇網誌,紀錄這些文章,也許在好幾年後,會點醒了我。

當父母這門學問,不管入門多久,也許都總是處在做中學的狀態,但我總是感謝,有這些部落格主願意分享他們的想法和過來的足跡,提醒著我他們在哪裡,而我能慢慢靠近。

 

教育貴在「養趣」

在芬蘭時,有一次大女兒下課回到家說:「我覺得我們老師真的很奇怪,只因為有幾位同學的功課沒有如期完成,老師就說,那他要好好了解一下,是不是因為給學生的功課量過多了?」

 
回到台灣之後,時時想起芬蘭教育現場的種種「小題大做」:當學生考試沒有考好,老師會反思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夠好?還是題目出得難度過高?當學生未能如期完成功課,老師會深入思考與了解事實的真相為何?是自己出得太多,還是學生學得不夠理想?在他們的想法裡,考試與作業構成整體「學習」的一環,是用來協助老師與學生對於學習進展的了解與認識。(more)

 

另類的品格教育

女兒緊接著問說:「可是媽咪,今天如果我用猜的,萬一不小心猜對了一些自己真的不會的問題,那,豈不是會更讓我難過嗎?」她極為認真的問著我

 
起初我被孩子的問題給愣住了,但心底頓時明瞭:她在過往多年所受的教育裡,從來沒有需要在考試中猜題與「取巧」,也從未有過被教育環境導引到需要去做任何猜題的機會。在北歐,考試方式除了是希望能呈現學生理解與綜合答題的能力之外,分數與測驗,基本上是對於自己的學習情況做評量,不是為了炫耀爭取到幾分,或展現比他人更厲害;更不是為了同儕之間比對較勁之用。所以學生不太需要做出任何自我矇蔽的舉動,而教育者也希望能讓學生真實了解對這一門課、這一單元的學習成果。因此,為了做完考卷爭取分數而去猜題,是她過往從不曾思考過的事情。(more)

 

芬蘭孩子上才藝課嗎?

興趣,有數百種選擇,人人皆有,沒有誰強、誰弱、誰行、誰差。擅長者最後可以將興趣發展為專業,業餘但樂此不疲者,也學會終身玩賞並藉此陶冶性情。


任何有機會長期接觸不同興趣課的孩子,會自然體會到,所有的事物非一蹴可幾。無論藝術、音樂、運動、舞蹈的養成,需要的都是時間與耐心,只有一點一滴的增加,才能真正累積實力,沒有三年五載的長期澆灌,難以成形。
所以,它們比起智力學業養成所需要的精神力氣,絲毫不遜色。孩子藉著學習這些智育之外的不同領域,平衡的接觸、了解到人生長路,其實可以拓展得更寬闊、更有趣。 (more)

 

給孩子主動參與的機會

正如同印度瑟西校長在演講中播放的影片裡所說:「當一座城市回歸孩子之時,孩子在不久的未來,必定也會回饋這個社會。」

孩子行動,世界是否會大不同?答案是絕對的肯定!

在校園環境裡,過多的「上對下」管轄與不對等的號令、制約機制,只會阻礙了孩子的創意思維與民主素質,更會使師長們失去一個最珍貴的寶藏。那就是:透過孩子,我們得以檢視自己與環境,並獲得再度一起成長精進的視野與動力!(more)

 

該用錢誘發讀書動力嗎?

求知與做學問該與獎金劃上等號嗎?什麼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?
教育資源到底該如何分配,是獎勵保持進步,
或者總是表現優異的孩子呢?(more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ylyko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