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說:這張黑掉了,可是這個表情是阿妞平常會有,但是很少拍到的表情)
就在前幾天看過了這一篇言語無用,而今天早上就有好深的感觸。
下雨天的日子,婆婆總是很體貼的建議我們孩子不用帶回去,一來大人不用麻煩,二來省去孩子在寒風細雨的過程中感冒。
不用下雨天去接孩子,我也可以早點去復健,心裡很感謝婆婆的好意。
從週一到周三都下著雨,弟弟還小都留在婆婆家,阿妞週一要去上課,下課了跟我一起回家,週二我打電話過去詢問婆婆需不需要我接小孩,讓她可以休息一下,婆婆說不用了。
昨天我思考著要不要再打電話過去,其實婆婆說的很明確,下雨天就不用過去接了,而且講過好幾次,如果我每次都打電話過去問,怕婆婆會不會覺得不尊重她講過的話?
要不就今天先不要再打了。
八點多翹臀打電話回家問我孩子有沒有接回家?我說沒有。
他覺得我應該要打個電話過去比較好,我跟他說了我的考量,說如果婆婆有跟他反應,以後我就每次都電話過去。
翹臀建議我要不打個電話關心小孩狀況就好。掛上電話後,我就撥了電話過去婆家。
孩子正在吃飯,沒跟阿妞講到電話。我跟婆婆說,要不晚點翹臀回家我們再打電話過來好了。
十點復健回家進門,看到有婆家的未接來電,不曉得是甚麼事,回撥電話詢問一下好了。
公公接起電話,我問孩子在做甚麼?聽到阿妞的聲音,跟公公說可以把電話拿給阿妞嗎?
我問阿妞是不是有打給我?阿妞說因為媽媽說要打過去沒有打阿~
我說我去復健了,剛剛才進門阿,而且爸爸還沒有回家,我本來想等爸爸回家再打過去的。
跟阿妞小聊一下,說媽媽今天有烤了餅乾,明天有回家就可以吃了。問她有沒有想我?說我也好想她。
閒聊一下,我問阿妞要不要去睡了?
阿妞:不要啊!
我:為什麼不要?
阿妞:我再等媽媽來接我啊!
我:可是外面在下雨ㄟ~
阿妞:可以撐雨傘阿
我:不過已經很晚了,你要不要在阿罵家睡覺就好了?
阿妞:我要在媽媽家睡啊!
我反覆跟阿妞確認好幾次,她都是說想跟媽媽回家睡覺。
既然孩子已經做了決定,我就尊重她的決定。
我請阿妞把電話拿給公公,跟公公說阿妞說要回家,要不我過去接她?
公公也加入說服行列,跟阿妞說外面在下雨,阿妞也是跟阿公說可以撐雨傘阿~
電話又交到阿妞手上。我再跟阿妞確認:你真的要回家嗎?
阿妞說:對阿,我要回媽媽家啊!
翹臀剛好進門,我讓翹臀跟阿妞說,阿妞還是說她要回家。
電話中聽到婆婆的聲音,也勸阿妞留在阿罵家睡就好了。我請阿妞把電話拿給婆婆,想跟婆婆照會一下,阿妞說想回家,要不我過去接她好了。
婆婆大意表示孩子是被我說服的。雖然早有意料到,但還是覺得很受傷的說我也有勸阿妞。
電話掛上後,翹臀問我為什麼要那麼晚打過去?剛開始電話是誰接的?為什麼阿妞會講電話?
我心想:不過就是孩子想回家,我去接她回家而已,為什麼好像是我做錯了甚麼事情?
然後我想起了那篇言語無用。
許多大人都會覺得,孩子懂甚麼?他們連表達都不清楚,他們怎麼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?
所以幫孩子做了許多大人覺得適合孩子的選擇,覺得對孩子好的選擇,認為他們還不會做對自己好的選擇。
這樣的想法,就算孩子長大了,還是會出現在親子之間,父母幫孩子選擇學校、選擇科系、選擇工作、甚至選擇另一半。
當孩子的聲音被漠視,他可能會有很多樣貌來表示他的不認同,也許叛逆、也許關上心門、也許成為靠爸媽族。
阿妞還小,大人們對於她是否了解自己的選擇是甚麼打上很大的問號。
但我覺得那也無妨。
她選擇了回家,大人勸過她下雨很麻煩,外面很冷,待在阿罵家早上就可以睡晚一點,不如讓她親身體驗。
當她明白了撐傘很麻煩,覺得外面很冷,覺得早上起來真的好睏;也明白了撐傘好好玩,回家可以見到爸媽一起睡覺、有睡前故事可以聽。
當她下次做選擇,就表示她的確明白回家和不回家的取捨是甚麼?
這樣一來,孩子才有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,明白捨與得,在取捨之間,釐清自己的權重,更深一步的了解自己。
當然,我要尊重孩子的決定,也必然要調整自己接受她的決定不如我意,因為尊重孩子這是我的決定,好與壞我都要接納。
有幾次阿妞說要留在阿罵家,我也是很尊重她的話就自己回去了。我當然也想過她知道自己在說甚麼嗎?可是如果我不自己回去,她怎麼能明白不跟媽媽回去的決定是長甚麼模樣?是甚麼感受?
我很榮幸自己能尊重孩子的言語,和這些看似平凡的小小決定。
我也期許自己能更有堅強的心和柔軟的智慧,讓孩子有自己決定的自主權。